戏剧之家

HOME DRAMA


长江戏剧大码头

  • 浅议黄梅戏历史与剧种归属问题——兼论晚清民国新见材料带来的启示

    梅杰;

    数十年来,在强大的宣传之下,黄梅戏已经被塑造成安徽的文化符号,但它却又是使用湖北的地名,如果表述和处理不当,二者之间必然产生冲突。长期以来,在安徽内部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说法。如何定义、定位黄梅戏,涉及对黄梅戏历史和剧种归属问题的研究,但这只是一个学术问题,并不牵涉所谓争抢黄梅戏,只是为了搞清楚历史,更好地发展黄梅戏。本文通过梳理各种学说以及文献记载,指出黄梅戏原为湖北剧种,从湖北黄梅传入安徽、江西等省以后,成为跨省剧种,但在安徽戏改以后,从湖北剧种逐渐被描述成安徽剧种,由此产生了黄梅戏起源与剧种归属之争的文化现象。笔者认为对黄梅戏的描述应该回归艺术本身,有着“大黄梅”的胸襟。

    2025年25期 No.541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7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梅采茶戏男七板与黄梅戏男平词的音乐形态比较研究

    江纯;

    <正>位于大别山南麓的黄梅县,地貌兼具山地与平原特征,北部山区盛产茶叶,南部平原湖泊密布,加之地处长江北岸,孕育了丰富的民歌传统。在历史进程中,黄梅县依地形划分为“上乡”(丘陵山区)与“下乡”(平原湖区)。下乡民歌以船歌、渔歌、牧歌及劳动号子为主;上乡民歌则以樵歌、采莲歌、采茶歌等为特色。其中,采茶歌历经岁月沉淀,逐渐演变为黄梅县独有的地方剧种──黄梅采茶戏。

    2025年25期 No.541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8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戏剧研究

  • 论晋剧《庄周试妻》中“情”与“理”的统一

    杨霞;

    “深入情思”是戏曲创作的优良传统,优秀的戏曲作品往往借助真挚的情感传递深刻的哲理。晋剧《庄周试妻》正是这一传统的当代延续。晋剧《庄周试妻》中的情节,如“扇坟”“化变”“允婚”“劈棺”等,均体现了“情”与“理”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以“情”阐释“理”,使“理”寓于“情”之中,作品因而具备深刻的哲学意蕴与思辨特质。该剧借助现代复合视角,多维度观察并诠释人生的复杂、人性的真实与存在的荒诞,启示人们应清醒认识自我,始终保持自觉与警醒。

    2025年25期 No.541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4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民族歌剧《扶贫路上》的多重艺术特征研究

    肖华娴;

    民族歌剧作为中国歌剧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扶贫路上》作为一部贴近现实生活的民族歌剧,以真实人物事迹为创作基础,通过艺术化加工与舞台呈现,不仅生动展现了新时代扶贫战线中党员干部的精神风貌,也充分彰显了当代中国民族歌剧的艺术魅力。本文在简要介绍该剧的基础上,围绕主题思想与艺术表达的有机融合,从戏剧内容视角的多元拓展、音乐创作的听觉美感、修辞手法对主题的强化作用,以及舞台空间的精心设计等方面,系统探讨了民族歌剧《扶贫路上》所呈现的多重艺术特征,旨在为民族歌剧的创作实践与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2025年25期 No.541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浅析李六乙版《雷雨》的创新诠释与美学拓展

    王静语;

    李六乙导演的新版《雷雨》以“回到曹禺、回到文学、回到戏剧本身”为指导思想,回归序幕与尾声,呈现了曹禺笔下的精神疆域。在空间叙事上,该剧通过弱化场景变换的极简舞台塑造,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以椅子打破“第四堵墙”,重构叙事场,带来沉浸式体验。在美学呈现上,该剧秉持中式极简美学,借灯光、音响营造独特氛围,并运用“一桌二椅”实现场景转换与写意表达。在叙事与人物塑造上,该剧延续了李六乙的“纯粹戏剧”风格,还原原著台词,借舞台元素烘托悲剧命运,深度刻画周萍、周朴园等悲剧人物,展现人性与命运主题。李六乙版的《雷雨》是传统与创新的融合,其既为经典剧目赋予了新的内涵,也为戏剧艺术的传承创新带来了启示。

    2025年25期 No.541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5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浅析陈佩斯戏剧的特点

    李元星;

    陈佩斯的戏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戏剧艺术宝库中极具代表性的创作成果。为深入理解其戏剧创作的艺术特质,本文系统考察了陈佩斯戏剧作品尤其是喜剧小品的艺术结构与表演风格,探讨了陈佩斯戏剧的创新实践与艺术价值。本文研究揭示,其戏剧作品在剧情构思、人物塑造与舞台表现方面展现出精巧而有机的整体建构。尤其在处理社会问题与现实冲突时,陈佩斯的戏剧作品展现出对日常生活的深刻洞察与艺术升华,能够将严肃的社会议题寓于轻松诙谐的笑料之中,实现了理论思考与舞台实践的有效融合。

    2025年25期 No.541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拟剧论视域下广东五华提线木偶戏的剧本创作探析

    林玮;曾艺欢;

    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将复杂的社会生活类比为戏剧演出,核心观点在于认为社会个体通过“前台”(面向公众的表演情境与形象)与“后台”(非公开的准备或放松状态)的差异化行为表现,完成社会角色的构建与特定互动情境的塑造。这一具有深刻社会学洞察力的理论,为广东五华提线木偶戏的剧本创作研究开辟了全新的分析视角与理论框架,而五华提线木偶戏所具有的多样性以及拟人化表演,恰是拟剧论精髓的生动体现。本文旨在结合五华提线木偶戏的历史渊源与现代发展,探讨其剧本创作如何创新以适应现代观众需求等问题。

    2025年25期 No.541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4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湖南花鼓戏小生表演艺术研究

    王粼波;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称,其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戏曲舞台上绽放着独特的光彩。小生作为湖南花鼓戏中重要的行当之一,其表演艺术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本文通过对湖南地方花鼓戏小生表演艺术的深入分析,从表演风格、唱腔特点、表演技巧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揭示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为湖南花鼓戏小生演员提供表演指导,同时也为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2025年25期 No.541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2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1世纪戏曲舞美设计的当代性困境与对策

    孙洪波;

    本文探讨了21世纪以来中国戏曲舞台美术设计在追求当代性的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以及相应的对策。在文化政策与科技发展的双重驱动下,数字技术虽极大地丰富了舞台表现手段,却也导致技术理性凌驾于艺术本体,并引发了三重危机。针对这些困境,本文提出以“数字写意”为美学核心,通过科艺融合的功能化应用、传播维度的跨媒介拓展,以及构建四维批评体系,实现传统戏曲美学的当代转译与技术赋能。戏曲舞美设计的当代性须立足于数字伦理共识,强调技术应始终服务于表演主体与写意精神,回归戏剧的情感本质与文化传承使命。

    2025年25期 No.541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跨文化视域下古希腊悲剧命运观的当代解读

    李雁劼;王梓宇;

    古希腊悲剧多取材于神话故事与英雄传说,体现出独特的人生智慧与时代精神。本文秉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对古希腊悲剧所蕴含的命运观念进行跨文化解读,以重新审视作品中被传统命运观遮蔽的当代社会伦理价值。文章以古希腊三大悲剧为核心,揭示古希腊悲剧中个体主体性逐步觉醒的思想历程。并通过与道家“乐天知命”与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伦理观念的比较,探讨命运、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之间的深层关联,为古希腊悲剧精神的现代转化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2025年25期 No.541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4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浅谈中文版喜歌剧《帕老爷的婚事》的舞台设计理念

    李耿;

    由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出品的中文版喜歌剧《帕老爷的婚事》于2023年10月20日在泉州大剧院成功首演。该剧作为郑小瑛教授推动“洋戏中唱”实践的重要代表作,不仅在演唱语言方面实现了对外语唱段的本土化转译,更在视觉语言方面进行了突破性的探索。本文基于笔者的舞台设计实践,从舞台设计创作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八音盒”、粉红色与“城邦”三个核心视觉概念的分析,深入解读了利用关键词重构经典文本的方式,旨在揭示中西方文化融合背景下创新歌剧艺术视觉语言的全新路径。

    2025年25期 No.541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4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戏剧艺术与花艺设计的融合研究

    殷慧娟;

    戏剧与花艺分别作为表演艺术和视觉艺术,各具特色。本文旨在通过对两者在元素、色彩等方面的分析,探讨戏剧与花艺设计的可能融合方式。针对花艺设计环节的缺失,本文提出了以戏剧元素对其进行补充和丰富的可能性。戏剧的角色设计、情境构造等手法,能够进一步提升花艺设计的表现力,强化对观者的情绪感染力。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通过案例分析,证明了戏剧与花艺设计融合的可行性和创新性,为两者的结合开拓出了新的艺术表达方式,提供了一种新颖的艺术研究视角。

    2025年25期 No.541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2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西皮影戏的艺术特征及其在舞蹈艺术中的活化运用研究

    赵曼辰;

    山西皮影戏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本文深入探讨了其艺术特征,包括以形写神的造型艺术、朴素的侧身造型、装饰图案的美学设计及得意忘象的意境美,这些特征使山西皮影戏角色的个性与情感得以深刻表达,同时提升了作品的视觉魅力与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本文考察了山西皮影戏在舞蹈艺术中的活化运用。山西皮影戏的这些艺术特质不断为现代舞蹈创作注入丰富的灵感,这不仅有利于舞蹈艺术的创新发展,也有助于山西皮影戏这一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

    2025年25期 No.541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4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化育人视域下黄梅戏在高校传承的实践探索

    詹长运;杨洋;

    戏曲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的文化瑰宝。黄梅戏作为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将黄梅戏融入高校文化建设,有助于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其艺术鉴赏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健全人格的塑造。本文基于文化育人的视角,分析当前黄梅戏在高校传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并围绕戏曲教学模式、教学体系及校园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探讨其传承与实践路径。

    2025年25期 No.541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定陶皮影戏对鲁西南地区乡村集体记忆的重构研究

    郭晓纯;

    山东菏泽作为鲁西南地区的代表城市,其乡村文化形态深蕴地域多元的文化记忆。定陶皮影戏作为鲁西南传统民间戏曲的瑰宝,蕴含丰厚的艺术文化意蕴,其不仅是乡村社会集体记忆构建的关键要素,亦是对该地区历史、民俗、宗教及神话传说等记忆的传承与展现。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集体记忆濒临消逝。经田野调查、访谈及文献分析,笔者发现定陶皮影戏具有激活与延续乡村集体记忆的功能。凭借“送戏下乡”等惠民政策,笔者深入探究乡村集体记忆的重建策略,以期为非遗戏曲的保护与活化注入新动力,促进鲁西南地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与文化繁荣。

    2025年25期 No.541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非遗视域下凉州贤孝的传承与数字化保护研究

    王敏;

    凉州贤孝作为我国古老的说唱艺术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蕴含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它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主要通过师徒制与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在发展过程中,这一艺术形式逐渐成熟,通过配合三弦、二胡等乐器进行伴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非遗视域下,对其进行数字化保护是进一步促进凉州贤孝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重点探讨凉州贤孝的数字化保护的路径,旨在借助数字技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传承与发展。

    2025年25期 No.541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中国民族歌剧与高校教育融合的重要性——以民族歌剧《江姐》为例

    郭建秀;

    本文以经典民族歌剧《江姐》为例,深入探讨中国歌剧与高校教育融合的重要性。通过阐述中国民族歌剧的艺术价值、文化内涵以及其时代意义,结合民族歌剧《江姐》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和艺术魅力,揭示高校教育在传承中国民族歌剧方面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分析表明,将中国民族歌剧融入高校教育体系是传承和发展这一艺术形式的重要途径。两者的融合不仅能够丰富高校艺术教育的内容,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还能促进中国民族歌剧的传承与创新,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25期 No.541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浅析新时代儿童戏剧教育体系的构建

    杨楠;谢鑫雨;

    随着教育理念的持续更新和社会文化环境的迅速变迁,儿童戏剧教育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本文首先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儿童戏剧教育面临的新要求,继而探讨了当前儿童戏剧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教育内容原创性不足、专业创作人才匮乏、教育形式单一且缺乏互动性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新时代儿童戏剧教育体系的系统性策略。旨在通过多维度的体系构建,推动儿童戏剧教育的发展,全面提升儿童的艺术素养与综合能力。

    2025年25期 No.541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4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川剧进校园的价值、困境与对策研究——以四川省中小学为例

    邹婷;

    川剧是西南地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巴蜀社会文化的传承和艺术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川剧走进校园,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传承传统戏曲文化,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教育价值、审美价值和课程价值。然而,据笔者调查研究,川剧进校园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难普及、难教学、难入门等诸多困境。针对这些困境,本文提出了系统性的应对策略:艺术浸润——打造校园文化氛围;强化师资——提高教师的川剧素养;创新课程——落实学科交叉融合;改进教学——强调课程综合实践四项措施,以期推动川剧艺术进校园的顺利开展。

    2025年25期 No.541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音乐探索

  • 黄梅戏音乐研究综述

    马欣茹;

    黄梅戏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其音乐研究迄今仍缺乏系统性综述。本文以1960—2023年间中国知网收录的156篇黄梅戏音乐研究文献为对象,从发文概况、研究角度、研究对象构成要素及研究方法四个方面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本文研究发现,该领域自2002年起逐渐受到学界关注,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对音乐本体的研究,尤以唱腔为重点,且以文献研究为主,田野调查相对不足。本文在总结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当前研究成果存在视角单一、器乐研究薄弱、研究方法不够多元等问题,并提出应加强文化阐释、深化锣鼓乐研究、促进方法论融合等建议,以推动黄梅戏音乐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

    2025年25期 No.541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9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川江号子的地域特色及传承路径研究

    李雪莲;严若丹;

    川江号子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独特地域特色。本文运用文献分析、田野调查等方法对四川东部和重庆地区川江号子进行比较研究,揭示出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及劳动方式等因素给不同地域川江号子特色的形成带来的深刻影响。本文认为,以高亢激昂见长且突显农耕文明特色的是四川东部地区的川江号子;而以豪放粗犷著称且体现商贸文化特征的则是重庆地区的川江号子。基于此,本文提出传承发展建议,如强化历史文化根基、创新表现形式等,目的在于为川江号子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25期 No.541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蒙古族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哈日嘎;

    蒙古族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其民族民间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艺术价值,是蒙古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然而,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如何有效传承与保护这一珍贵的民族民间音乐遗产,已成为一项亟待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重点探讨蒙古族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策略,主要包括加强系统研究与整理、推动教育普及与活态传承、拓展多元传播途径、重视传承人与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促进音乐形态的当代创新。期望通过这些综合性措施的实施,为蒙古族民族民间音乐的存续与发展注入持续动力,确保该文化遗产得以长远传承并焕发新的生命力。

    2025年25期 No.541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2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浅析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美学思想差异

    张凯娅;

    音乐作为艺术门类之一,是伴随人类出现而产生的社会现象。无论是中国传统音乐,还是西方音乐,都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植根于华夏大地独特的农耕文明,并深受儒家、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西方音乐则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受到中世纪宗教的影响,历经多个时期演变而成。由于地域文化、社会审美取向与历史传统的差异,二者在发展轨迹上各具特色,逐渐形成了既具共性又具个性的音乐美学思想。本文旨在深入剖析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的美学思想的差异,以促进对音乐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2025年25期 No.541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艺术特征及创作模式比较探究

    田文;

    音乐作为人类情感与智慧的重要结晶,自古以来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审美价值,是人类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发展脉络,更是音乐研究领域中极具探讨价值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本文以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两者的艺术特征与创作模式展开对比分析,旨在通过探究二者艺术特征及创作模式的异同,揭示它们在审美观念、表现手法与创作理念上的差异与联系,进而为未来的音乐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2025年25期 No.541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2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古典音乐在电影中的叙事功能、情感表达与文化象征

    刘梓桐;薛志军;

    古典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已成为一种经典且广泛存在的艺术现象。作为西方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音乐以其深厚的艺术内涵与丰富的历史背景,为电影注入了多层次的情感表达与文化意蕴。自电影进入有声时代以来,音乐便成为叙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古典音乐不仅承担背景音响的功能,更以其独特的表达力,成为电影叙事与情感建构的关键载体。本文旨在探讨古典音乐在电影叙事与情感表达中的具体应用方式,并分析其对提升电影艺术价值的作用。通过对代表性案例的剖析,可进一步理解古典音乐在电影中的艺术贡献,以及其如何通过与视觉语言的有机融合,营造出深刻而动人的美学氛围。

    2025年25期 No.541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西方流行音乐中布鲁斯的发展探析

    刘华晨;

    本文聚焦于西方流行音乐中布鲁斯的传承与发展,探讨其在西方流行音乐演变过程中所发挥的核心作用。文章梳理了布鲁斯的发展脉络及其艺术表现特征,分析其在20世纪西方音乐发展进程中的价值与影响。同时,从风格类型、演唱技巧、歌词内容及情感表达等方面,考察布鲁斯与其他流行音乐流派的融合,揭示其对其他音乐风格的推动与促进作用。此外,分析在数字技术赋能以及现代创作与传播方式推动下,布鲁斯的发展与创新路径,探讨其如何适应新时代听众对传统布鲁斯的审美需求与期待。通过对这一独特音乐形式的深入剖析,揭示西方流行音乐的整体发展轨迹,为布鲁斯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25期 No.541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4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小提琴左手演奏技巧的训练探讨

    刘凯;

    本文聚焦于小提琴左手演奏技巧的训练,系统阐述了左手演奏技巧在小提琴演奏中对音准控制、音色塑造及艺术表现力提升的重要性。本文梳理了左手演奏技巧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对整体演出效果的影响,并详细介绍了手指独立性、按弦力度、揉弦与换把等核心技巧的训练要领,旨在为小提琴演奏者提供科学、系统的左手技术训练指导。当演奏者熟练掌握上述技巧后,能够在演奏中更自如地表达情感、展现技术能力、准确诠释音乐风格。本文期望为小提琴学习者和从业者提供有益参考,助力他们在艺术道路上不断进步,让小提琴焕发出更加动人的光彩。

    2025年25期 No.541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手风琴演奏技巧对音乐表现力的影响分析

    高虹;

    基础技巧、进阶技巧和特殊技巧共同构成手风琴演奏的技巧体系,为增强手风琴的音乐表现力提供技术支撑。音乐表现力通过情感表达、节奏、旋律以及和声等要素得以体现,手风琴演奏技巧的运用能够有效增强音乐表现力,使节奏更加灵活,并凸显不同音乐风格的独特魅力。本文通过对手风琴演奏技巧的分类与其音乐表现力构成要素的剖析,揭示了演奏技巧在增强情感表达、塑造节奏和律动以及体现、强化音乐风格特征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期为手风琴演奏者提升音乐表现力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策略。

    2025年25期 No.541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2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交响乐队中低音提琴的演奏探究

    王俊焜;

    在交响乐队中,低音提琴是支撑乐队的关键乐器之一。它不仅承担着强化节奏的基础任务,还扮演着引导旋律与和声的双重角色。为了更好地展示低音提琴的魅力并进一步提升交响乐的整体表现力,演奏者需要掌握一系列复杂的演奏技巧。鉴于此,文章围绕交响乐队中低音提琴的演奏展开探讨,首先对低音提琴进行了简单介绍,其次分析了交响乐队中低音提琴的作用,最后提出了交响乐队中低音提琴的演奏技巧,旨在为低音提琴演奏者进一步提升演奏能力与协奏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2025年25期 No.541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0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唢呐艺术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探究

    徐思越;

    唢呐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民族乐器,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内涵,因其特有的音色、特殊的演奏手法而广受喜爱。在新时代背景下,唢呐艺术传承与创新需兼顾传统根基与现代表达。本文通过探讨唢呐艺术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实践,以及从民间演绎到舞台表现的发展实践,总结了唢呐艺术的民间基因与传统根基。同时,本文还提出了应加强对唢呐艺术的传承保护,推动唢呐文化符号的重构、促进唢呐艺术的跨界合作,以提升唢呐艺术的表现力和社会影响力,使唢呐艺术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实现与现代社会的有效对接。

    2025年25期 No.541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9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谈扬琴演奏技术及其艺术表现力

    贾鹏;王洪丽;

    扬琴以其独特的音色与技法在音乐领域展现出重要价值。本文从击弦与音色控制、双手协调与复杂节奏的处理,以及音准与快速演奏技巧的掌握等方面分析了扬琴演奏的核心技法,从音色塑造与情感表达、曲风特点与演奏方式、与其他乐器的合作与平衡等方面探讨其艺术表现力,并提出具体的创新与实践路径,旨在通过提升扬琴演奏者的演奏技术,优化扬琴演奏的艺术表现力。通过技法优化与情感表达的结合,扬琴能够展现出技术与艺术融合的无限潜力,为民族乐器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2025年25期 No.541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地域文化对古筝音乐风格的影响——以豫南地区为例

    许远东;

    地域文化是影响古筝音乐风格的重要因素,对古筝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而持久的影响。本文以豫南地区为例,系统探讨了地域文化在古筝音乐的旋律风格、节奏特征、演奏技法及曲式结构等方面的具体体现。研究表明,豫南地区的古筝音乐在吸收信阳民歌、河南坠子等民间艺术元素的基础上,形成了兼具南北风格的艺术特色,并在演奏技法和曲式结构上不断创新。最后,本文展望了豫南古筝音乐在曲目创作、演奏技巧、传承模式及与现代音乐融合等方面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并推动豫南地区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

    2025年25期 No.541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2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探析20世纪初和声调式调性的创新发展

    王梓瑜;

    相较于传统功能性和声,20世纪初的和声调式调性更加复杂、自由。在传统和声技法时期,西方音乐主要遵循调性音乐的规则,音乐中的音高、和弦、调式都与一个中心音(调性中的主音)有关,符合传统和声的功能性特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作曲家们打破了传统的和声规范,积极探索新的和声语言和创作手法,在和弦结构、和声进行及调式调性方面涌现出新的音响,使和声学进入了崭新的时代。本文主要以调式调性为出发点,从调式音阶、调性类别、调式交替这三个方面的和声技法切入,剖析20世纪初和声在调式调性方面的创新发展。

    2025年25期 No.541 10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的作品分析与演唱技巧

    韩博;赵俊;

    古诗词在声乐作品中的广泛运用,不仅为声乐演唱者提供了新的艺术表达形式,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歌曲。该作品以北宋词人晏殊的词作为文本,由当代作曲家李砚谱曲,武汉音乐学院余惠承教授首唱。全曲在调式调性、伴奏织体等方面均体现出严谨而精致的艺术构思。本文将从歌曲分析、演唱技巧与艺术价值三个方面对该作品进行探讨,旨在为演唱者提供参考性建议与理论支持,帮助其在演唱过程中更准确地诠释作品的内涵。

    2025年25期 No.541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美丽黄昏》的演唱技巧与审美特征探析

    方婷;

    德彪西是法国著名的音乐家,其音乐作品对后世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德彪西的艺术歌曲《美丽黄昏》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其演唱技巧与审美特征。文章从旋律、和声、节奏及歌词与音乐的结合方式等方面入手,探讨演唱中如何通过细腻的气息控制、音色运用、节奏把握、咬字吐字和力度处理等技巧,准确传达作品的艺术内涵。同时,从意境营造、色彩呈现与情感表达、创新突破与诗乐融合等维度剖析其审美特质,揭示该作品独特的艺术价值,以期为声乐表演与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2025年25期 No.541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4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朝钢琴作品《我的祖国》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研究

    齐贺;

    本研究以张朝的钢琴作品《我的祖国》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简要介绍该作品创作背景的基础上,从音乐风格与演奏技巧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在音乐风格方面,重点分析作品中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合方式与西方作曲技法的创造性运用;在演奏实践方面,则深入探讨触键控制、声部层次处理、踏板使用等关键技术要点如何服务于音乐情感的表达。通过分析张朝钢琴作品的艺术风格与演奏技艺,本研究深入探讨其作品所蕴含的民族音乐文化情感内涵,旨在为演奏者准确诠释该作品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为中国民族化钢琴作品的推广与传承贡献绵薄之力。

    2025年25期 No.541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钢琴曲《我的祖国》的音乐风格及演奏技法研究

    刘世静;

    本文以我国著名钢琴家张朝改编创作的钢琴曲《我的祖国》为研究对象,对其音乐风格与演奏技巧进行了系统分析,详细阐述了作品在曲式结构、情感表达、民族风格以及演奏技法等方面的艺术特征。本文研究表明,该作品不仅展现出作曲家卓越的创作技艺,更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独特诠释,以及深沉而激昂的民族情感与爱国情怀。本文进一步明确了钢琴曲《我的祖国》所具有的艺术价值与其所承载的精神内涵,为理解该作品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演奏实践参考。

    2025年25期 No.541 11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二胡曲《兰花花叙事曲》的音乐结构及演奏技巧分析

    史雪峰;

    二胡协奏曲《兰花花叙事曲》诞生于1981年,由陕西歌舞剧院的作曲家关铭依据传统陕北民歌《兰花花》的主部音调改编而来。该曲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方面精益求精,讲述了封建时代下的女性“兰花花”在爱情方面的悲惨遭遇,继而以其反抗精神引发人们关于自由、平等的思考。《兰花花叙事曲》的旋律极具陕北民族音乐韵味,其通过结合西方奏鸣曲式结构,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积累了经验。该曲不仅囊括了丰富的二胡技巧,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值得细细品味与学习。?

    2025年25期 No.541 12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浅析咏叹调《火焰在燃烧》的艺术特征

    王筱涵;

    威尔第是欧洲歌剧史上著名的歌剧大师,《游吟诗人》是他创作的第17部歌剧作品,也是他在成熟期创作的三大歌剧之一。威尔第秉持“人性的戏剧”的创作理念,其作品以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为核心。咏叹调《火焰在燃烧》是女主人公阿苏切娜演唱的选段,这首咏叹调充分体现了威尔第的创作特点——他的创作将歌剧的戏剧性与抒情性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音乐创作与故事的情节发展有机融合。本文从威尔第的歌剧《游吟诗人》着手,对咏叹调《火焰在燃烧》的创作背景、故事情节、创作特点、演唱风格等进行分析。

    2025年25期 No.541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2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舞蹈空间

  • 论《千里江山图》的跨媒介转化

    张雪;

    《千里江山图》作为北宋青绿山水画的典范之作,承载着深厚的山水精神与文化价值。《只此青绿》主创团队立足于该画作的艺术底蕴,对其进行了舞蹈、电影的跨媒介转化。在从绘画向舞蹈的跨媒介转化过程中,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其独特的动态表现力,对原画中的构图、色彩与线条结构进行了艺术重构,赋予静态图像以生命的律动。而在电影创作中,传统舞台艺术与镜头语言、视觉设计以及扩展现实(XR)等影视技术相融合,进一步完成了对舞蹈诗剧的电影转化,显著提升了作品的视觉层次与审美深度。从绘画到舞蹈诗剧再到电影,《只此青绿》系列作品不仅实现了艺术形式的多维拓展,更彰显了当代艺术创作在传承中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品格。

    2025年25期 No.541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古代乐舞的发展及审美观研究——以云冈乐舞为例

    毕智琳;

    本文以云冈乐舞为例,探讨了古代乐舞的发展历程及其审美观。首先,文章阐述了古代乐舞从周朝的礼乐制度到汉朝艺术层面的转变再到唐朝的成熟,展现了其不断丰富的艺术内涵。其次,文章分析了云冈石窟中的乐舞雕刻,揭示了云冈乐舞的兴起与发展历程,包括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多元文化交融的审美特征。云冈乐舞不仅展示了古代乐舞的艺术魅力,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取向与文化交流。最后,文章阐述了云冈乐舞对后世乐舞艺术的影响,包括对后世乐舞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现代舞蹈艺术的启示。云冈乐舞作为古代乐舞的重要代表,为人们理解和欣赏古代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2025年25期 No.541 129-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2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舞蹈的形式与特色探究

    张倩;

    本文以乡村舞蹈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乡村舞蹈表演形式与特色以及其丰富的艺术性和社会价值。通过对多个地域和民族的乡村舞蹈样本的研究,梳理其表演形式与特色,笔者发现乡村舞蹈具有高度的群众参与性,能够创造性地反映乡村生活和乡土文化。同时,乡村舞蹈多元的形式,如祭祀舞、庆祝舞、秧歌舞、龙舞等,不仅能够表达情绪,增强社区凝聚力,更是乡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独特载体。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旨在深化相关人员对乡村舞蹈的文化特色及其社会价值的理解,以保护和传承这一形式丰富、意义深远的群众文化艺术。

    2025年25期 No.541 132-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2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现代视角下古典舞身韵水袖的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王露浠;

    在现代视角下,古典舞身韵水袖的创新发展主要围绕技艺与情感的深度融合、动作语汇的拓展、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以及训练体系的科学化展开。舞者通过高度协调的身体动作与细腻的情感表达,不断丰富水袖表演的艺术内涵。同时,该领域积极从现代舞、街舞等多种舞蹈形式中汲取灵感,持续创新动作语汇与表现方式。在舞台呈现方面,创作者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扩展视觉空间,增强观众的沉浸式体验。训练体系亦逐步引入现代运动科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以提高动作的精准度与舞者身体的综合表现力。上述创新实践有效推动了古典舞身韵水袖艺术的现代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2025年25期 No.541 135-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舞蹈表演的空间理论研究

    李炳辰;

    舞蹈是人类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艺术形式,以优美的肢体语言传递表演者的情感与思想。舞蹈表演者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情感对舞蹈动作的呈现和最终的表演效果有着深远的影响。想象和无意识是舞蹈演员在表演过程中的两个关键心理空间,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舞蹈动作和语言,进而影响了舞蹈的交流、传播和鉴赏等功能的发挥。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舞蹈表演中的想象空间和无意识空间,分析它们对舞蹈表演的影响,并探讨如何通过这两个心理空间的提升增强舞蹈表演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2025年25期 No.541 138-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2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与现代发展策略研究

    惠子;

    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植根于各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之中,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审美情趣与民族精神,是活态传承的文化遗产。然而,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面临严峻挑战。本文在深入分析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价值与传承困境的基础上,提出系统性的发展策略,旨在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专业支持、全民参与的传承发展机制,以期为民族民间舞蹈在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2025年25期 No.541 141-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职业院校民族舞蹈教育的研究

    马路明;

    在新时代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工作的核心主线。民族舞蹈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既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承载民族文化精神,在职业院校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职业院校民族舞蹈教育与实践,能助力学生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为充分发挥其作用,职业院校可从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师资建设、丰富校园活动、推进实践教学等方面着手,将民族舞蹈教育转化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路径,在传授舞蹈技艺、传递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同步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最终塑造出兼具专业能力与共同体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2025年25期 No.541 14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2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影视观察

  • 少数民族影视的共同体叙事建构研究——以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为例

    牛绿林;肖涛;

    本研究以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其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创新性的叙事策略,在尊重并展现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促进国家认同与文化共享,进而为构建更为立体、包容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模式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支持。通过对剧中时间与空间维度的叙事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后笔者发现,其摒弃了传统“神话式”的叙述方式,运用并置叙事与共同体美学等手法,借助历史与当下交织的叙事,展现现代社会变迁中人物的成长与选择,采用以“对话”为核心的叙事路径,将少数民族真正置于叙事中心,通过平等对话构建群体意识,实现文化共融。

    2025年25期 No.541 147-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0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传统民间故事新编动画电影的美学建构——以《白蛇:缘起》为例

    杨烨;

    本文以动画电影《白蛇:缘起》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其在传统民间故事新编背景下的美学建构。从故事架构、视觉呈现、音乐音效等方面切入,运用电影美学相关理论,探讨影片如何通过创新与传承相结合的方式,构建独具特色的美学体系。影片将叙事背景前移至晚唐,重构人物性格,赋予经典故事新的情感张力;在视觉层面,影片融合东方奇幻元素与传统美学,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在听觉层面,影片将民族乐器与古典旋律同现代音乐技法有机融合,强化了情感表达与沉浸式体验。该片不仅为传统民间故事的现代演绎提供了创新范例,也拓展了动画电影美学研究的视野,彰显了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艺术生命力与传播价值。

    2025年25期 No.541 152-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打拐影片的超现实表达——以影片《浴火之路》为例

    王辉;

    《浴火之路》是一部聚焦打拐题材的现实主义电影。不同于部分同类型电影的悲伤情感基调,该片未局限于单一悲情叙事,而是将视角转向打拐这一“复仇”故事。影片在类型融合、叙事风格、视听语言及剧情设计层面均进行了大胆创新与突破。在讲述打拐这一现实主义题材时,影片巧妙融入了诸多超现实元素,既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又进行了对人性的深度挖掘与情感极致表达的艺术探索。本文将从多角度深入探析《浴火之路》的超现实表达。

    2025年25期 No.541 15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4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美国反文化运动视域下的电影《飞越疯人院》解读

    冷文琦;

    上映于1975年、由导演米洛斯·福尔曼执导的电影《飞越疯人院》改编自肯·凯西出版于1962年的经典长篇小说《飞越布谷鸟巢》。作为美国反文化运动时期的电影作品,影片讲述了麦克·墨菲为了逃避监狱里的强制劳动,装作精神异常被送进了疯人院的故事。影片通过对边缘社会弱势群体的细腻刻画、对主流社会话语权力的尖锐批判,以及对反文化运动精神的深刻映射,生动表现了在“疯癫”对“文明”的独特审视中,所完成的“麦克·墨菲式”的精神交接,并借助“飞越疯人院”这一充满象征意义的外在行为,巧妙隐喻了反文化运动的精神传承与延续。

    2025年25期 No.541 158-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6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科幻电影的危机叙事与情动转向

    吴睿峰;

    作为科技与艺术进步的产物,科幻电影凭借技术与艺术的紧密结合、理性与感性的充分融合,在电影行业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它既是电影技术发展的风向标,也是反映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的一面人文之镜。在当代,随着科幻电影步入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范畴,导演们逐渐在剧情中融入更多具有不确定性的多层环境设定与危机预设,并引入现代社会变幻莫测的情感因素,使影片的整体设计与叙事结构更具挑战性与先锋性。本文将以《盗梦空间》与《瞬息全宇宙》两部代表性影片为例,探讨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科幻电影如何通过危机叙事强化视觉焦点,并借助情感转向捕捉那些微妙而复杂的情绪体验。

    2025年25期 No.541 163-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育论坛

  • 声乐演唱活动在群众文艺辅导中的开展价值与策略

    李晓梅;

    声乐演唱活动作为群众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艺术价值,还承载着社会教育功能。本文从声乐演唱在群众文艺辅导中的实践价值出发,探讨其在提升公众艺术素养、促进身心健康、推动文化传承以及增强社区凝聚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策略优化活动组织形式,全面提升声乐演唱活动的辅导质量与实际效果,从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文化需求,助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2025年25期 No.541 16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美育视角下高职钢琴教学的实践探索

    刘畅;

    培育学生健全的审美取向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钢琴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中国钢琴作品融合了民间音乐特点,具有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内涵,是培育学生良好音乐审美的重要载体。本文立足于美育视角,深入探究了高职钢琴教学中中国钢琴作品教学的策略,通过阐述美育与高职钢琴教学的关系,分析了中国钢琴作品在高职钢琴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与应用现状,并进一步从曲目选择、课程设置、作品讲解和外化实践等层面探索了中国钢琴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025年25期 No.541 169-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1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门德尔松《升f小调幻想曲》Op.28第一乐章的教学实践研究

    夏彩茹;唐颖;

    为实施美育浸润行动,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在当代钢琴课堂教学中进行技术训练与审美教育的融合至关重要,其是实现美育目标的重要路径。本文以门德尔松《升f小调幻想曲》Op.28第一乐章为例进行教学实践研究,通过多维策略强化“感受美”的审美内化;借助专业展示、对比模仿实现“创造美”的个性化表达;依托视频作业、授课及演出实践与反思完成“传播美”的文化延伸,助力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技艺与人文素养的双重提升。

    2025年25期 No.541 172-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4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职舞蹈教学中“以赛促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陆颖;余婧;

    舞蹈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不仅是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具有艺术素养、创造力和表演能力人才的摇篮,在培养人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的艺术修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舞蹈表演人才的重任。本文以“以赛促学”理念为指导,探讨高职舞蹈教学中的竞赛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以赛促学”对高职舞蹈表演人才培养的积极影响,并针对传统高职舞蹈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优化路径,以期为高职舞蹈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025年25期 No.541 175-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钢琴作品在高职钢琴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分析

    王锦卉;

    中国钢琴作品在高职钢琴教学中的应用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然而,在目前的高职音乐钢琴课堂中,中国钢琴作品的比重仍显不足,其在提升学生民族文化素养、坚定学生文化自信等方面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本文立足于中国钢琴作品的艺术特征,深入分析其在高职钢琴教学中的多元价值,从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搭建展演平台等方面,探索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应用策略,旨在为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助力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2025年25期 No.541 178-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流行音乐舞台实践课程改革探索

    张婷婷;

    本研究聚焦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流行音乐专业舞台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本研究通过系统剖析课程现状、深入挖掘现实问题,综合运用调查研究、实践探索与案例分析等方法,构建了“双链双融”教学策略、“三化合一”教学方法以及“多维分层”教学评价体系。本文研究表明,课程改革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在音乐策划、舞台表演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推动课程与专业的高质量发展。本研究不仅为高职艺术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范例,也有助于培养更契合文化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流行音乐人才。

    2025年25期 No.541 181-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多元化教学法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程楷涵;

    本文旨在探讨多元化教学法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和教学改革的深入,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多元化教学法以其灵活性、创新性和针对性等特性,为高中音乐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先阐述了多元化教学法的定义与特点,接着分析了现阶段高中音乐教学的现状,随后提出了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应用多元化教学法的具体策略,并通过实例加以说明,最后总结了多元化教学法对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要意义。

    2025年25期 No.541 184-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民族声乐演唱技巧融入小学音乐教学实践的探索

    张敏楠;

    民族声乐演唱技巧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蕴。将民族声乐演唱技巧融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本文通过分析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将民族声乐演唱技巧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具体策略,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演唱能力、开展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演唱技巧等。实践表明,这些教学策略的运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同感。

    2025年25期 No.541 187-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2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声乐课程教学的优化路径探究

    陈昕;

    声乐课程在音乐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存在教学目标设定不清晰、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等问题。通过确立清晰的教学目标、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实践环节并融入现代技术手段,教师可有效提升声乐教学的整体质量。据此,本文深入探讨了声乐课程中教学目标的具体设定策略、教学方法的创新路径、实践环节的优化措施以及信息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模式,以期为推动声乐教育的科学化、系统化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2025年25期 No.541 19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2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游戏化思维在幼儿舞蹈创编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董夏红;

    游戏化思维是指运用游戏设计方法与游戏元素对非游戏活动进行重构的思维方式,其核心在于通过角色、等级、任务、奖励等机制的设计,使学习过程更具趣味性与吸引力,从而提升学习者的参与度与积极性。该思维方式的引入使教师突破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为幼儿舞蹈创编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实践路径。本文探讨了游戏化思维在幼儿舞蹈创编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旨在为提升高校相关课程的教学实效性提供参考,并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协同发展。

    2025年25期 No.541 193-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激发学前儿童音乐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

    冯丽珊;

    本文旨在通过对激发学前儿童音乐学习兴趣的策略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分析和研究,揭示学前儿童音乐学习的特点。学前儿童的音乐学习具有独特的认知与感知特性,以及显著的情感偏好与兴趣倾向。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主要讨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机构存在的问题以及家庭音乐教育的缺失,并基于此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和举措,旨在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进而提高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学前儿童在音乐领域的不断成长和全面发展。

    2025年25期 No.541 196-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